物竞编号 0JXZ
分子式 HF
分子量 20.01
标签 催化剂, 冷冻剂, 氟化剂

编号系统

CAS号:7664-39-3

MDL号:MFCD00011346

EINECS号:231-634-8

RTECS号:MW7875000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54662

物性数据

1.性状: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11]

2.熔点(℃):-83.3[12]

3.沸点(℃):19.4[13]

4.相对密度(水=1):0.988[14]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7[15]

6.饱和蒸气压(kPa):53.33(2.5℃)[16]

7.临界温度(℃):188[17]

8.临界压力(MPa):6.48[18]

9.辛醇/水分配系数:0.230[19]

10.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乙醚。[20]

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21]  LC50:1276ppm(大鼠吸入,1h);342ppm(小鼠吸入,1h)

2.刺激性[22]

大鼠经皮:50%(3min),重度刺激。

人经眼:50mg,重度刺激。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23]  家兔吸入33~41mg/m3,平均20mg/m3,经过1~5.5个月,可出现黏膜刺激,消瘦,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部分动物死亡。

4.致突变性[24]  DNA损伤:黑腹果蝇吸入1300ppb(6周)。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黑腹果蝇吸入2900ppb。细胞遗传学分析:大鼠吸入1mg/m3,每天6h,共24d(间断性)。

5.其他[25]  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o):4980μg/m3(孕1~22d),引起胎死。

生态学数据

1.生态毒性  暂无资料

2.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3.非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无可用的

2、摩尔体积(cm3/mol):无可用的

3、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的

4、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的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无可用的

7、单一同位素质量:20.006228 Da

8、标称质量:20 Da

9、平均质量:20.0063 Da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6

2.氢键供体数量:1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1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0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腐蚀性极强,能侵蚀玻璃和硅酸盐而生成气态的四氟化硅。极易挥发,置于空气中即冒白烟。与金属盐、氧化物、氢氧化物作用生成氟化物。遇金属能放出氢气,遇火星易引起爆炸或燃烧。不腐蚀聚乙烯、铅和白金。剧毒! 接触氢氟酸的人员应穿好防护。当皮肤接触氢氟酸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严重时应送医院治疗。工作现场应注意通风。

2.化学性质:氟化氢对热稳定,加热到1000℃仅稍有分解。还原性在卤化氢中最小。其分子由于形成氢键而有缔合现象,室温下氟化氢气体是(HF)2和(HF)3的混合物。其水溶液显弱酸性。许多金属氟化物可与氟化氢形成稳定的二氟氢盐如NaHF2,KHF2等。完全干燥的氟化氢对多数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不起反应,可是在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由于产生微量的水使反应自动加速,称自催化反应。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也有同样的反应。

3.剧毒。具有强腐蚀性,能烧伤皮肤并有渗透至骨骼的危险。对玻璃等硅酸盐有腐蚀作用,铂、橡胶、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不受腐蚀。

4.对空气和湿气比较敏感。该试剂具有非常大的毒性和腐蚀性,必须带上防护面罩和手套后在通风效果非常好的通风橱中小心操作和使用。

5.稳定性[26]  稳定

6.禁配物[27]  易燃或可燃物

7.避免接触的条件[28]  潮湿空气

8.聚合危害[29]  不聚合

贮存方法

1.储存注意事项[30]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应与易(可)燃物、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2.属一级无机酸性腐蚀性物品,遇金属能放出氢气,遇火星易引起燃烧或爆炸,因而不可与金属粉末、氧化剂、碱、有机物等共贮混运。

合成方法

1.硫酸法:将干燥后的萤石粉和硫酸按配比1:(1.2~1.3)混合,送入回转式反应炉内进行反应,炉内气相温度控制在280℃±10℃。反应后的气体进入粗馏塔,除去大部分硫酸、水分和萤石粉,塔釜温度控制在100~110℃,塔顶温度为35~40℃。粗氟化氢气体再经脱气塔冷凝为液态,塔釜温度控制在20~23℃,塔顶温度为-8℃±1℃,然后进入精馏塔精馏,塔釜温度控制在30~40℃,塔顶温度为19.6℃±0.5℃。精制后的氟化氢用水吸收,即得氢氟酸产品。其

2.将工业级氢氟酸通过蒸馏提纯,冷凝分离除去杂质,并经微孔滤膜过滤除去尘埃颗粒,制得无色透明的电子级氢氟酸。

3.以钢瓶工业氟化氢为原料,用聚乙烯管子接入洗涤瓶,打开钢瓶阀门,让氟化氢气体慢慢通入装有合格电导水的吸收器中,得分析纯氢氟酸。

4.以工业氢氟酸为原料,先用高锰酸钾氧化原料中的有机物和亚硫酸,然后根据原料中的杂质含量加入碳酸钾(或氟化钾和碳酸钡),以除去硫酸、氟磺酸、氟硅酸和盐酸等杂质(生成的不挥发物留于底层)  。搅拌均匀,静置,再搅拌,反应完全后,升温蒸馏,收集馏出物于干净犘 犞 犆 ( 聚氯乙烯) 容器内,即为试剂氢氟酸。

5.生产氢氟酸有采用萤石及磷矿石两种原料路线。而以萤石为原料的硫酸法是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将干燥后的萤石粉和硫酸按配比1∶(1.2~1.3)混合,经高温分解、粗馏、精馏及水吸收而制得氢氟酸。

用途

1.用于有机或无机氟化物的制造,如氟碳化合物、氟化钠、氟化铝、六氟化铀和冰晶石等。也用于不锈钢、非铁金属酸洗,玻璃仪表刻度、玻璃器皿和镜子刻花、刻字,以及玻璃器皿抛光、磨砂灯泡和一般灯泡处理、金属石墨乳除硅提纯、金属铸件除砂、石墨灰分的去除、半导体(锗、硅)的制造。也用作染料合成及其他有机合成的催化剂。还用于电镀、试剂、发酵、陶瓷处理以及含氟树脂和阻燃剂的制造等。在电子工业中用作强酸性腐蚀剂,可与硝酸、乙酸、氨水、双氧水配合使用。

2.测定二氧化硅,制造氟化物,铜类清洁剂,冶金金相分析,硅化合物分析。

3.用作分析试剂,如作溶剂,用于分解、挥除含硅物质。还用于高纯氟化物的制备。玻璃蚀刻及镀件的处理。

4.用于配制钢铁粘接表面处理剂。还用于制造氟化钠、氟化铝、六氟化铀、氟碳化合物、冰晶石等无机及有机氟化物。有机合成工业中用作聚合、缩合及烷基化的促进剂。石油化工中用作催化剂。也用于玻璃仪表、器皿及镜子的刻花、刻字,非铁金属及不锈钢酸洗,金属铸件除砂,磨砂灯泡处理。还用来制造杀虫剂、杀菌剂、阻燃剂,以及电镀、陶瓷处理等。

5.氟化氢 (HF) 在有机合成化学中曾经有过非常广泛的用途。可能是由于该试剂具有非常大的毒性和腐蚀性以及较低沸点的原因,许多合成功能逐渐被其它新发展起来的试剂所代替。例如:HF曾经被认为是优秀的Friedel- Crafts反应催化剂和氟化试剂,常常同时兼作试剂和溶剂。不仅价格非常廉价,后处理也极为方便。但是,现在很少看到有关HF催化Friedel-Crafts反应的报道,氟化试剂的用途也表现在较窄的范围内。然而,无水HF和各种浓度的氢氟酸还是有它独特的应用。

氟化氢或者氢氟酸在作为氟化试剂方面的用途主要集中在含氧和含氮三元环的氟化开环反应上。环氧氟化开环反应很早就在甾体化合物上得到应用,而且无论是无水氟化氢[1]或者氢氟酸[2]均可成功地影响该反应,得到邻位羟基取代的氟化产物 (式1)。含氮三元环的氟化开环反应虽然使用Olah试剂 (Py.HF) 可以更方便地完成,但是与无水氟化氢得到的产物在立体化学上正好形成互补 (式2)[3]

醇的硅醚保护基去保护反应通常可以方便地在氢氟酸的作用下完成。该反应一般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给出几乎定量的产率。虽然可以在多种官能团存在下选择性地裂解硅醚,但是对于不同的硅醚几乎不具有选择性 (式3)[4,5]。许多时候,氢氟酸促进的去硅醚保护基反应可以成为串联反应,方便地得到更复杂的产物 (式4)[6~8]

虽然氟化氢可以参与众多的有机反应,但是它在氨基糖转化中的两个反应却独具特色。氟化氢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是引起了分子内或者分子间杂环的生成,从而使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式5,式6)[9,10]

 

6.用于蚀刻玻璃,以及制氟化合物。[31]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790 8/PG 2

危险品标志:极毒 腐蚀

安全标识:S26 S28 S45 S36/S37/S39

危险标识:R35 R26/27/28

文献

1. Fried, J.; Sabo, E. F. J. Am. Chem. Soc., 1957, 79, 1130. 2. Leusen, D. van; Leusen, A. M. van. J. Org. Chem., 1994, 59, 7534. 3. Alvernhe, G. M.; Ennakoua, C. M.; Lacombe, S. M.; Laurent, A. J. J. Org. Chem., 1981, 46, 4938. 4.Veleiro, A. S.; Taich, P. J.; Alvarez, L. D.; Di C.; Pablo H.; Burton, G. Tetrahedron Lett., 2005, 46, 4235. 5. Strand, D.; Rein, T. Org. Lett., 2005, 7, 199. 6. Greene, A. E.; Coelho, F.; Depres, J. P.; Brocksom, T. J. J. Org. Chem., 1985, 50, 1973. 7. Peterson, I.; Craw, P. A. Tetrahedron Lett., 1989, 30, 5799. 8. Clarke, P. A.; Grist, M.; Ebden, M.; Wilson, C.; Blake, A. J. Tetrahedron, 2005, 61, 353. 9. Chr. Norrild, J.; Pedersen, C.; Defaye, J. Carbohydr. Res., 1996, 291, 85. 10. Norrild, J. C.; Pedersen, C.; Soetofte, I. Carbohydr. Res., 1997, 297, 261. [1~10]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11~31]参考书: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第一卷/张海峰主编.—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ISBN 978-7-122-00165-8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