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7HP
分子式 C6H14Si
分子量 162.62
标签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 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烯, 三甲基烯丙基硅烷, 3-三甲基硅基丙烯, 3-(Trimethylsilyl)propene, 硅烷化试剂, 烯丙基化试剂

编号系统

CAS号:762-72-1

MDL号:MFCD00008635

EINECS号:212-104-5

RTECS号:暂无

BRN号:906755

PubChem号:24852502

物性数据

1.      性状:无色液体

2.      密度(g/mL,25/4℃):0.719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未确定

5.      沸点(ºC,常压):84-88

6.      沸点(ºC,2.4kPa):44

7.      折射率(n20/D): 1.407

8.      闪点(ºF):60.8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能与有机溶剂混合,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通常在CH2Cl2、THF和MeCN 中使用。

毒理学数据

 

生态学数据

通常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38.28

2、   摩尔体积(cm3/mol):158.4

3、   等张比容(90.2K):319.0

4、   表面张力(dyne/cm):16.4

5、   介电常数:2.07

6、   偶极距(10-24cm3):

7、   极化率:15.17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0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7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59.1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氧化物 酸 热 水分接触。

2.高度易然和挥发性化合物,蒸气有不愉快气味和腐蚀性。建议在通风橱中操作和使用。

3.高度易燃,使用现场禁止吸烟,应避免吸入本品的蒸气,避免于眼睛及皮肤接触。

贮存方法

避光密封保存

合成方法

1.通过三甲基氯硅烷与烯丙基格氏试剂反应来制备[1]

2.将542克(5.0摩尔)三甲基氯硅烷滴加到新制备的5.8当量烯丙墓澳镁化的乙醚溶液中,历时4小时。从反应后混合物中分馏乙醚后,让温度升到85℃,然后在此温度下再反应24小时。加水以水解过量的格氏试剂,水汽蒸馏,从蒸馏液中分出有机层并将其干燥后,通过约15个理论塔板的分馏柱分馏,得291克(51%)

用途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在有机合成中被定义为一个优秀的亲核试剂,在路易斯酸催化剂存在下,它可以与众多的底物分子发生亲核反应,在底物分子中引入烯丙基官能团。该试剂与醛、缩醛的衍生物、烯铵离子和α,β-不饱和酮的亲核反应被广泛地应用。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作为一个亲核试剂,它的双键末端碳原子首先受到亲电试剂的进攻形成一个碳正离子中间体。然后,失去三甲基硅基生成一个新的末端双键。与正丙烯中的双键相比较,烯丙基三甲基硅烷的亲核能力高出约105[2]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可以与醛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亲核加成产物。该反应需要一个路易斯酸催化剂,许多不同种类的路易斯酸均可用于该目的。反应一般在低温下进行,产物的产率和立体选择性主要受到催化剂类型和底物结构的影响 (式1)[3,4]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与缩醛衍生物的反应有较高的合成价值。环状缩醛或者环状半缩醛的酯可以选择性地在环上引入烯丙基。BF3.Et2O[5]、TMSOTf[6]和Ti(O-iPr)2Cl2[7] 都是常用的路易斯酸催化剂。该反应条件非常温和,一般对其它官能团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式2,式3)。

邻位带有羟基或者卤素的环胺化合物在路易斯酸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生成相对比较稳定的烯铵离子。它们受到烯丙基三甲基硅烷的亲核进攻,在环上引入烯丙基 (式4)[8,9]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与α,β-不饱和酮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在预期之中,该反应可以方便地在羰基的β-位引入烯丙基 (式5)[10,11]

烯丙基三甲基硅烷与α-炔醇反应生成相应的烯-炔化合物非常有意义 (式6)[12,13],因为该反应产物可以发生后续的烯-炔反应,例如:烯烃复分解反应。最近文献报道:在Grubbs催化剂的作用下,烯丙基三甲基硅烷可以同其它适当的烯烃发生交叉烯烃复分解反应[14]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993 3/PG 2

危险品标志:易燃 刺激

安全标识:S16 S26 S36

危险标识:R11 R36/37/38

文献

1. Sommer, L. H.; Tyler, L. J.; Whitmore, F. C. J. Am. Chem. Soc., 1948, 70, 2872. 2. Hagen, G.; Mayr, H. J. Am. Chem. Soc., 1991, 113, 4954. 3. Nosse, B.; Chhor, R. B.; Jeong, W. B.; Bohm, C.; Reiser, O. Org. Lett., 2003, 5, 941. 4. Keum, G.; Kang, S. B.; Kim, Y.; Lee, E. Org. Lett., 2004, 6, 1895. 5. Jiang, L.; Martinelli, J. R.; Burke, S. D. J. Org. Chem., 2003, 68, 1150. 6. Piper, J. L.; Postema, M. H. D. J. Org. Chem., 2004, 69, 7395. 7. Hornberger, K. R.; Hamblett, C. L.; Leighton, J. L. J. Am. Chem. Soc., 2000, 122, 12894. 8. Burgess, K. L.; Lajkiewicz, N. J.; Sanyal, A.; Yan, W.; Snyder, J. K. Org. Lett., 2005, 7, 31. 9. Bull, S. D.; Davies, S. G.; Garner, A. C.; Savory, E. D.; Snow, E. J.; Smith, A. D.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4, 15, 3989. 10. Muratake, H.; Natsume, M.; Nakai, H. Tetrahedron, 2004, 60, 11783. 11. Perron, J.; Joseph, B.; Merour, J.-Y. Tetrahedron, 2004, 60, 10099. 12. Schwier, T.; Rubin, M.; Gevorgyan, V. Org. Lett., 2004, 6, 1999. 13. Luzung, M. R.; Toste, F. D. J. Am. Chem. Soc., 2003, 125, 15760. 14. Jung, J.; Shin, D.; Seo, S.; Kim, S.; Paek, S.; Jung, J.; Suh, Y. Tetrahedron Lett., 2005, 46, 573. 15.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