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XZ1
分子式 C12H28NO4Ru
分子量 351.43
标签 过钌酸四内胺, 四丙基高钌酸铵, Tetrapropylammonium perruthenate, TPAP

编号系统

CAS号:114615-82-6

MDL号:MFCD00074914

EINECS号:000-000-0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89060

物性数据

1.      性状:绿色晶体

2.      密度(g/mL,25℃):未确定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165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2mmHg):未确定

7.      折射率(n20/D):未确定

8.      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mmHg,20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在CH2Cl2 和MeCN 中有较好的溶解度,并经常在这些溶剂中使用。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对水稍微危害,避免未稀释或大量的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污水系统。

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无可用的

2、摩尔体积(cm3/mol):无可用的

3、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的

4、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的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10-24cm3):无可用的

7、单一同位素质量:352.106221 Da

8、标称质量:352 Da

9、平均质量:351.425 Da

计算化学数据

暂无

性质与稳定性

1.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与强氧化剂,有机材料,强还原剂,热源接触。与氧化剂一起加热会爆炸。

贮存方法

密封储存,储存于阴凉、干燥的库房。远离还原剂,水源,湿气,易燃物质。

合成方法

1.将RuCl3·xH2O(1.5g,6.2mmol)和过碘酸钠(5.5g,0.026mol)溶解于50mL水中,搅拌过夜。将形成的RuO4在氧气流中转移到四正丙基氢氧化铵(5mL,1mol/L的水溶液)的10mL水和40mL的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去。温度保持在0~5℃。得到绿色的产品(1.53g,87%)。每20min滤出一次,用冰水洗(2mL×2mL),真空干燥,得产品。

2.将无水碳酸钠(1.58g,15mmol)和NaBrO3(6.0g,50mmol)溶于20mL水中。再将RuCl3·xH2O(0.13g,05mmol)溶在5mL水中。将两种溶液混合后一起搅拌,直到溶液变成黄绿色。加入n-Pr4NOH(0.102g,05mmol)。搅拌后得到深绿色沉淀。用二氯甲烷50mL提取。提取液用无水Na2CO3干燥后,真空浓缩,粗产品用四氯化碳重结晶,得0.17g,产率99%。

用途

 TPAP是一个温和的、在中性条件下使用的氧化试剂,其本身促进的化学计量氧化反应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但是使用4-甲基吗啉-N-氧化物 (NMO) 或者其它氧化剂作为助氧化剂时,TPAP可以催化量地使用。TPAP/NMO组合试剂在醇羟基的氧化反应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1]。对带有酸敏基团或者多官能团取代底物的氧化反应,选择TPAP/NMO组合试剂是非常合适的。

TPAP/NMO组合试剂可以在反应前原位生成,它能够将伯醇和仲醇氧化成相应的醛和酮。反应一般在室温下进行,其高度的化学选择性对许多其它官能团不产生影响,例如:烯键、炔键、内酯、环氧,甚至缩醛、硅醚、四氢吡醚等 (式1)[2,3]

许多文献将该试剂与其它几个著名氧化剂进行了对比,例如:PCC和Swern 氧化试剂。发现在伯醇和仲醇氧化成相应醛和酮的化学转变过程中,前者完全可以覆盖后两者的功能,而且一般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K. C. Nicolaou在紫杉醇全合成中曾多次用到TPAP/NMO组合试剂来完成非常复杂体系中不同类型醇的氧化反应,例如:伯醇、仲醇或者烯丙基醇 (式2~式4)[4~7]

TPAP/NMO组合试剂可以将1,5-二醇氧化成为环己内酯[8],或者使1,2-二醇发生裂解反应[9],但与其它试剂相比较没有显示出更好的结果。然而,最近报道的使用该试剂将1,5-二烯氧化成顺式-四氢呋喃的报道非常值得关注 (式5)[10],不仅是因为它能够通过一步反应生成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化合物,而且它同时形成两个以上的手性中心。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479 5.1/PG 2

危险品标志:氧化剂 刺激

安全标识:S17 S26 S36

危险标识:R5 R8 R36/37/38

文献

1. Griffith, W. P.; Ley, S. V.; Whitcombe, G. P.; White, A. D.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7, 1625. 2. 综述文献见:(a) Griffith, W. P.; Ley, S. V. Aldrichimica Acta, 1990, 23, 13. (b) Ley, S. V.; Norman, J.; Griffith, W. P.; Marsden, S. P. Synthesis, 1994, 639. 3. Anthony, N. J.; Armstrong, A.; Ley, S. V.; Madin, A. Tetrahedron Lett., 1989, 30, 3209. 4. Nicolaou, K. C.; Nantermet, P. G.; Ueno, H.; Guy, R. K.; Couladouros, E. A.; Sorensen, E. J. J. Am. Chem. Soc., 1995, 117, 624. 5. Nicolaou, K. C.; Liu, J.-J.; Yang, Z.; Ueno, H.; Sorensen, E. J.; Claiborne, C. F.; Guy, R. K.; Hwang, C.-K.; Nakada, M.; Nantermet, P. G. J. Am. Chem. Soc., 1995, 117, 634. 6. Nicolaou, K. C.; Yang, Z.; Liu, J.-J.; Nantermet, P. G.; Claiborne, C. F.; Renaud, J.; Guy, R. K.; Shibayama, K. J. Am. Chem. Soc., 1995, 117, 645. 7. Nicolaou, K. C.; Ueno, H.; Liu, J.-J.; Nantermet, P. G.; Yang, Z.; Renaud, J.; Paulvannan, K.; Chadha, R. J. Am. Chem. Soc., 1995, 117, 653. 8. Bloch, R.; Brillet, C. Synlett, 1991, 829. 9. Queneau, Y.; Krol, W. J.; Bornmann, W. G.; Danishefsky; S. J. J. Org. Chem., 1992, 57, 4043. 10. Piccialli, V.; Caserta, T. 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303. 11.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