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20J
分子式 C10H10N2O
分子量 174.20
标签 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2,4-二氢-5-甲基-2-苯基-3H-吡唑-3-酮, Edaravone, 1-Phenyl-3-methyl-5-pyrazolone, 2,4-Dihydro-5-methyl-2-phenyl-3H-pyrazol-3-one, C.I. Developer 1, 杂环化合物

编号系统

CAS号:89-25-8

MDL号:MFCD00003138

EINECS号:201-891-0

RTECS号:UQ9625000

BRN号:609575

PubChem号:24885706

物性数据

1. 性状:白色粉末或结晶

2. 熔点(ºC):127

3. 沸点(ºC,5.2kPa):287

4. 折射率:1.637

5. 溶解性:溶于热水、醇、酸、碱,微溶于苯,不溶于醚、石油醚。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暂无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51.20

2、  摩尔体积(cm3/mol):148.3

3、  等张比容(90.2K):382.8

4、  表面张力(dyne/cm):44.3

5、  极化率(10-24cm3):20.30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3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2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3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32.7

7.重原子数量:1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41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低毒,未见有危害的报道。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有接触过敏现象。吸入其蒸气会刺激呼吸道,引起胸闷、咳嗽、食欲减退等症状。皮肤接触后引起红肿等。当脱离接触后,一般症状即可消失,未见有持续效应。
 

贮存方法

采用塑料袋,外套麻袋或聚丙烯编织袋或外用木桶、硬纸板桶等包装,每袋30kg、40kg或50g。贮存于干燥通风处。防止受潮、受热。按一般化学品规定贮运。

合成方法

用冰醋酸为原料,高温裂解得乙烯酮,经聚合得双乙烯酮,再进行氨解制得乙酰基乙酰胺.

另以苯胺为原料,在酸性条件(盐酸)下,经用NaNO2重氮化,再以亚硫酸氢铵和亚硫酸铵作还原剂进行还原,加硫酸水解生成苯肼.苯肼与乙酰基乙酰胺缩合生成本品

 

1.       2,4-二氢-5-甲基-2-苯基-3H-吡唑-3-酮(依达拉奉)的合成

在反应瓶中加入苯肼108g(1mol)、乙酰乙酸乙酯130g(127.5ml,1mol)和冰醋酸440ml,加毕,搅拌加热至流温度,搅拌回流反应3~4h.用TLC跟踪[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4:1)],在GF254硅胶板点样展开,苯肼斑点消失,反应达终点.冷至室温,移至蒸馏瓶中用旋转蒸发器减压浓缩蒸出溶剂,蒸出的溶剂进行回收,剩余油状物冷却至室温.加乙酸乙酯适量,搅拌充分后置于冰箱过夜.过滤,滤饼用冷的乙酸乙酯或石油醚洗涤,抽干,得2,4-二氢-5-甲基-2-苯基-3H-吡唑-3-酮(依达拉奉)粗品157g,收率90%,粗品为淡黄色针状结晶.

2.       依达拉奉的精制

在反应瓶中加入粗品157g和25%~30%乙醇水溶液420ml,搅拌加热回流至全溶解,稍冷却#加入活性炭25g,搅拌回流25min.趁热过滤,抽干,将滤液减压浓缩至蒸馏瓶壁有少量结晶析出,停止浓缩,冷却至5~10ºC析晶,过滤,滤饼于50ºC下真空干燥,得白色针状结晶依达拉奉精制品135g,精制收率86%,总收率为77.4%,mp127~129ºC. 纯度>99.5%(HPLC法).

用途

1.主要用于生产医药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也用于染料及彩色胶片染料、农药及有机合成工业中。并可用作检测维生素B12,CO,Fe,Cu,Ni等的化学试剂。

2.本品为治疗脑血管病新药.用于减轻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日常生活活动障碍.本品的作用机制与现有的脑缺血治疗药不同,它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强效地避免脑缺血所致的脑损伤,起到脑组织保护作用.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在发病72h和24h内使用本品,对神经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5%和74%,而安慰剂组分别为32%和25%$临床用于治疗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减轻病残,促进康复.

3.用于生产吡唑酮类酸性染料如酸性媒介枣红BN、酸性媒介红B、橙GR、弱酸性嫩黄G、中性枣红D-BN、永固黄G、皮革喷涂红GL、橙2RL、棕2RL/活性分散嫩黄3G、黄棕M-3GR等。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刺激

安全标识:S26 S36

危险标识:R36/37/38

文献

【1】 Merck Index.13th:6746. 【2】 Watanabe T,et al.J Pharmacol Exp Ther,1994,268:1597. 【3】 杨政等.中国新药杂志,2002,11:911-913. 【4】 陶琼华等.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643-644. 【5】 Knorr L.Ann,1887,238:137. 【6】 Katrizky A R,et al.Tetrahedron,1964,20:299. 【7】 Hawkes G E,et al.J Chem Soc,Perkin Trans,1977,2:1024. 【8】 Deruiter J,et al.Heterocyclic Chem,1987,24:149. 【9】 US,4857542.1989. 【10】 Youssef M S K,et al.Heterocyclic Chem,1984,21:1747. 【11】 EP,0208874.1986. 【12】 章思规主编.精细有机化学品技术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311-1312. 【13】 中国新药杂志,2002, 11:333. 【14】 许敏.世界临床药物,2003,24:700-701.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