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1D4V
分子式 LiCN
分子量 32.959
标签 暂无

编号系统

CAS号:2408-36-8

MDL号:暂无

EINECS号:219-308-3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暂无

物性数据

1.性状:无色到淡黄色液体。对潮湿敏感。

2.熔点(℃):160。

3.密度(g/cm3):1.075(熔融态)。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暂无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2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3.8

7.重原子数量: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2.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2

性质与稳定性

对水蒸气敏感;剧毒品,应在通风橱中操作。

贮存方法

暂无

合成方法

1. 溶在己烷中的64g(1mol)n-BuLi在氮气流下注入1L三颈圆底烧瓶。烧瓶上装有恒压滴液漏斗,N2引入管和冷指捕集器(三氯乙烯一干冰)。溶在32mL干燥苯中的26g无水HCN(0.96mol)滴加到烧瓶中。迅速温热n-BuLi到0~5℃,立即得到白色溶液。加完后再搅拌15min。在N2气下迅速转移到过滤装置。用干燥苯洗4次,用石油醚(30~60℃)洗4次。在100~110℃真空干燥,产量33.1g。

2. 由金属锂或银的氰化物制备得到,也可以由锂氢化物或氢氰化物制得,或者由丙酮基氰醇和锂氢化物反应制得。

用途

β-羟基腈  可利用氰化锂和环氧化物制备β-羟基腈。环烯氧化物能生成单一的反式羟腈。单取代的环氧化物能与低位阻的碳反应,在这种反应条件下,乙缩醛、烯烃、叔丁基甲基-甲硅烷基团才能稳定存在[1]。丙酮基氰醇与氰基锂形成的氰基锂丙酮复合物也可以与环氧化合物在四氢呋喃中发生反应,此方法中既可以采用一锅法也可以单独使用氰化物复合物,产物中间体在水溶液中水解得到β-羟基腈,在适当的氢化物中发生氰基的还原反应则得到1,3-氨基醇 (式1)[2]

对于在C-3位上具有特殊结构的糖的环氧结构,在加热回流和氩气保护条件下,可以与氰化锂反应,高产率地引入氰基 (式2)[3]

氰醇  将氰化锂加到含有羰基化合物、苯甲酰氯化物、乙酰基氯化物、三乙基氯硅烷或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中得到氰醚 (式3)[4]。氰醚进一步水解可得到相应的氰醇。

α,β-不饱和腈  利用氰化锂作为反应物制备α,β-不饱和腈 (式4)[5]

α,β-不饱和腈的第二种合成方法是以酮为原料, 使用氰化锂、在12-冠-4中反应来合成 (式5)[6]

在二甲基甲酰胺中,用N-甲苯基磺酰基乙烯基磺基肟与氰化锂反应一小时可合成α-亚甲基腈 (式6)[7]

β,γ-不饱和腈  醛和酮能制备β,γ-不饱和腈。在四氢呋喃中用碘化钐(II)与氰基磷酸酯反应得到β,γ-不饱和腈 (式7)[8]

酮的去氧化  在液氨中用锂处理,氰基磷酸酯同样可用于α,β-不饱和酮和芳酮的去氧化 (式8)[9]。这种反应应在氨气流保护下进行。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588 6.1/PG 2

危险品标志:暂无

安全标识:暂无

危险标识:暂无

文献

1. Ciaccio, J. A.; Stanescu, C.; Bontemps, J. Tetrahedron Lett., 1992, 15, 663. 2. Ciaccio, J. A.; Smrtka, M.; Maio, W. A.; Rucando, D. 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7201. 3. Rauter, A.; Ferreira, M.; Borges, C.; Duarte, T.; Piedade, F.; Silva, M.; Santos, H. Carbohydr. Res., 2000, 325, 1. 4. Yoneda, R.; Santo, K.; Harusawa, S.; Kurihara, T. Synthesis, 1986, 1054. 5. Harusawa, S.; Yoneda, R; Kurihara, T.; Hamada, Y.; Shioiri, T. Tetrahedron Lett., 1984, 25, 427. 6. Sisti, N. J.; Fowler, F. W.; Grierson, D. S. Synlet, 1991, 816. 7. Bailey, P. L.; Jackson, R. F. W. Tetrahedron Lett., 1991, 32, 3119. 8. Yoneda, R.; Harusawa, S.; Kurihara, T. J. Org. Chem., 1991, 56, 1827. 9. Harusawa, S.; Nakamura, S.; Yagi, S.; Kurihara, T; Hamada, Y; Shioiri, T. Synth.Commun., 1984, 14, 1365. 10.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